武氏太極拳技術要點
武氏太極拳理論博大精深,技術特點鮮明。做為拳術的一種,其本性就是技擊。我認為只有在不丟不離拳術本性的基礎上,才可論及技術、技巧、保健、養(yǎng)生、療病等作用。
同時只有掌握了技擊的內涵,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談談武氏太極拳的四個技術要點。
一、武氏太極拳的架勢緊湊
武氏太極拳是從中架練器,中架顯著的特點就是架式緊湊。什么是緊湊?緊湊就是周身肢體活動范圍的收小。
如:步法上要求不丁不八,進步必跟,退步必撤,縮短了虛實變換的時間。在兩手的運動上,左右手各管身體半邊,互不逾越。出手高不過眼,遠不過前足尖,收小了運圈的行程。
在腰的轉換上,武氏太極拳要求開合有致,使整體陰陽在互換上,走粘變化短快。
整個套路是以陰陽開合互變連貫而成,具有松柔、圓活、均勻、連綿不斷之特征,再加上呼吸與動作的有機配合,使周身在運動上達到內外相合之要求,做到神意內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潛轉,使周身經絡暢通,氣血順暢,百病不侵。
二、武氏太極拳身法要求尾閭正中
太極拳要求在運動時保持身體的中正。武氏太極拳在保持身體中正的同時還要做到尾閭正中之身法,這是身體內在的功法,是在完成身體上下的組合時,使意氣上下通達,打通任督二脈,促進體內中和之氣及意氣圈的形成。
具體做法
在完成涵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頂?shù)壬矸ǖ耐瑫r,使氣沉于丹田,命門后撐,尾閭前送,使襠吊起,小腹有上翻之意,內意托丹田,脊椎豎直,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形成垂直線,向下延伸直達腳底涌泉穴。
恩師傳授時講:“身體比如一扇門,垂直線如門的轉軸,上為頭頂百會穴,下位腳底涌泉穴,上下在一條線上,門軸轉動帶動整體運動,練功時按此要求,才能做到周身一家,享身體中正安舒之樂。”
在技術上正如拳論講的,立身中正轉換易,在健身上可使意氣上下通達,內氣潛轉,使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又能調節(jié)身體的陰陽平衡,使丹田充盈,帶脈壯旺。
三、武氏太極拳功法要求松緊合度
武氏太極拳在行功與走架的訓練中,特別注重松緊合度的配合訓練,每一式法的聯(lián)系中都要有松與緊的配合,或者說每一式都是松緊的交替變化過程,在內,用意氣帶領表現(xiàn)松與緊;在外,用開合來體現(xiàn)松與緊。
松與緊在拳術中也是矛盾對立的統(tǒng)一體。松在武氏太極拳中有多種要求,如:松靜、松柔、松沉、松隨、松放等。怎樣才能做到松,這是大家共同探研的課題。
我認為松是在安排好周身框架的同時,利用身法的調整、意識的引導、意氣的配合使身體所處的一種狀態(tài),而不能表現(xiàn)為松懈、松散、松丟等。
在完成尾閭正中的同時,即可使腰放松,坐于胯上,腰與胯的結合是意氣上下貫通的樞紐,可感到內氣直達腳底,內氣的松沉有利于下盤的穩(wěn)固、上身的靈活,避免產生拙力、僵經等病態(tài)。在技擊中松是走粘、是蓄勁,松不是目的,松是為緊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