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米怎么吃才能祛除濕邪
生薏米偏寒涼,利水滲濕在行,可以去濕除風(fēng)、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和風(fēng)濕疼痛等效果顯著。
炒薏米是取凈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
在中藥泡制方法里,還有一種是將藥物與麥麩拌炒,即麩炒薏米。鍋熱后先撒入麥麩,用量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熱到冒煙時,加入凈薏米,炒至表面呈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麥麩后放涼,略有香氣。
此香氣根據(jù)中藥炒制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炒黃、炒焦和炒炭。炒黃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藥材固有的香氣,或鼓起、爆裂時為度。
炒黃能緩和藥的過偏之性,同時散發(fā)的香氣,還有理氣解郁的作用。
熟薏米可以自己動手炒,也可以去中藥店買。共同點都是藥性平和,擅長健脾止瀉,是治療脾虛濕盛泄瀉的良藥。
不同是炒薏米比麩炒的除濕效果好,健脾滲濕。
比如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療脾虛泄瀉,經(jīng)常煮薏米湯喝,卻不見效果,這是因為用的生薏米性偏涼,如果用炒過的薏米煮粥或取一匙泡茶喝,效果就很明顯了。麩炒的比單純炒薏米健脾作用更突出。
中醫(yī)認為,具有補脾作用的藥物,經(jīng)過麩炒可增強療效,緩和某些作用猛烈的藥物藥性。
如果是脾胃不好,總是吃不下東西,要么吃點食物就腹脹,總覺得不舒服,在稀飯里加一把麩炒薏米一起煮著吃,就能有效緩解食少、腹脹。
濕邪對健康危害有多大?
據(jù)中醫(yī)介紹,脾是負責(zé)運化水濕的,但若是脾虛了濕邪又會困脾。
當(dāng)一個人脾虛濕盛時,水分無法及時排除體外,就造成水腫;如果濕邪停在胃腸,即導(dǎo)致大便稀溏、腹瀉;濕邪向下發(fā)展便生成腳氣,流注關(guān)節(jié)則四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濕邪還有穢濁的特點。
“濁”就是混濁,例如有種病癥叫淋濁,就是小便混濁不清,另外女性帶下白濁,也是濕濁的體現(xiàn)。因此,中醫(yī)專家都一致認為,現(xiàn)代的慢性疾病及癌癥等都與濕邪有關(guān)。
“糧藥”薏米清熱利濕
薏米為什么能夠祛濕呢?這是因為薏米是入脾的,可以健脾除濕。按藥材的性味,中醫(yī)里的祛濕藥,或是辛香溫燥,或是甘淡滲利。
辛香溫燥的如陳皮,可以燥濕化痰,這就好比架起火把水烘干。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濕除得快,壞處就是“火”若大了,很有可能把壺?zé)伞?/p>
薏米則味甘淡,滲利即利水滲濕,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一般性屬寒涼,和作為果實、種子及質(zhì)重的藥物多為沉降藥,沉降則能滲利。
薏米性涼而沉降,是常用的利水滲濕藥。正如《本草正》里說:“薏苡,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
相比燥濕,薏米的特點就是滲濕、安全。重要的是,濕邪表現(xiàn)各異,應(yīng)對它們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但薏米在祛濕除濕上應(yīng)用更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