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的拳法,包含“養(yǎng)生”和“技擊”兩路,要想將其學好,需要了解這兩者當中的特點和演變歷史,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找出學習的方法。下面我就以楊式太極拳的“養(yǎng)生”和“技擊”為大家做簡單講解。
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學習相關流派的一些歷史。
楊家教授拳法,內外有別。對于一般學生,是集體練拳,由一位師兄在隊列前面示范帶教,澄甫公端坐觀拳,練完一套架子,澄甫公略作講評,當天功課就算完畢。
對于行過叩頭拜師大禮入室弟子,由澄甫公個別傳授,每次只練一個動作,仔細講清要領,反復加以糾正。待各個動作均達到標準,方始連貫成整套拳架。
所以說,動作的規(guī)范在于我們反復的練習和糾正。
養(yǎng)生架有大、中、小三種,即地、人、天三盤?;A功夫應由大架著手。健候公以大、中、小三套架子授徒,北京汪永泉、上海田兆麟等均學過中架,葉大密師承田兆麟,云手有一開一合、兩開兩合、三開三合之分。
少侯公以小架授徒,田兆麟、吳圖南(拉布)曾學楊式小架。澄甫以大架授徒,但其早、中、晚期拳架略有不同。
試以攬雀尾為例,澄甫公早之拳架,左向西南,右向西北,這兩個斜角方向動作均稱為攬雀尾,然后才是擠、按。健侯公所傳之大架如此。
可見其當中卻是有區(qū)別,我們要注意將其區(qū)分開。
武匯川、田兆麟為澄甫公早期弟子,他們的拳架在起勢之后均有兩個斜角式,田師伯門徒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一書之插圖以及武師伯門徒張玉之拳架可資佐證。
澄甫公中年之拳架,左轉腰面向正南,可參閱陳微明師伯《太極拳術》一書之圖照。澄甫公晚年之拳架,左面向正西,可參閱《太極拳體用全書》第二節(jié)圖像。
景華師曾教導我仔細區(qū)別澄甫公早、中、晚期拳架,并且說:"是哪個時期楊門弟子傳授之拳藝,一看拳架便知!"雅軒師伯乃澄甫公時期弟子,看到《體用全書》之拳架與其本人所學者略有不同,遂誤判為曼青師伯擅自修改。路迪民教授則認為雅軒師伯擅自更改澄甫公拳架。
其實澄甫公本身拳架在不斷演進,因此而產生種種誤會。
第二路技擊架,變化更大。楊式技擊架稱為"太極長拳",吳式則稱為"太極快拳"。
楊式太極長拳速度快慢相間,動作剛柔相濟,步法要走滑步,發(fā)勁吐氣出聲。澄甫公在上海,將整套長拳拆開,作為散手教授入室弟子。
景華師在澄甫公門下學拳,慢拳、長拳都是拆開架子一招一式反復苦練。澄甫公親自將拳架連貫示范,僅有3次而已。一次打慢拳上半套,一次打慢拳下半套,一次將全套長拳放慢速度打。
澄甫公指出,長拳各招式熟練之后,可以自由銜接,可長可短。
因此,澄甫公所授太極長拳共60勢,董英杰師伯所傳為23式,陳微明師伯所傳為108式。微明師伯在他所著《太極劍》一書后半部,附有《楊澄甫先生所授太極長拳目錄》和
他自編的《增加太極長拳目錄》。目前大陸書鋪中有兩種"楊式太極長拳"著作出售,均自稱嫡傳。
我翻開一看,各有百余式,都是在微明師伯所編套路上稍加變化,決非澄甫公所傳長拳原本。作者在序言中無論使用多少花言巧語,都掩蓋不了事實真相!澄甫公晚年,不但拳式變化,刀、劍有改動。據景華師分析,改動之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澄甫公功夫越練越深,內勁增長,則外形收斂含蓄,滬火純青,絕無劍拔弩張之態(tài)。
第二,澄甫公晚年體重達到280余斤,練太極拳速度自然需要放慢,拳、劍、刀中的跳躍動作必然要刪除。
第三,早期弟子習武者多,晚期弟子養(yǎng)生者多,動作自然要求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