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水經(jīng)過錘煉,可以轉化為鋼,拙力經(jīng)過訓練,可以由柔轉化為勁——即剛的形成。“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學習的初級階段,動作要講究緩慢,姿勢要求柔軟。柔軟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而已,不是終極目標。
真正要練好太極拳,須配合靜坐、站樁聚斂內氣等樁功,功成后的內勁威力不言而喻。
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個去僵求柔的過程,要通過走架子來徹底化去人體長期養(yǎng)成的拙勁、蠻力。
例如人要拿起一個重物,就得用拙力,日久就養(yǎng)成了鼓勁拿重物和舉重的習慣。
鼓勁實際上是努勁,在太極拳術語中就叫拙勁?;糇緞牛眢w放松,動作慢、緩、柔,這樣才能使全身放長產(chǎn)生彈簧勁,才能引動體內之真氣,使內氣鼓蕩于周身。
楊式太極拳85式習練時講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屈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如在站樁時,讓意識通過相反方向的拉開,使身軀有放長的感覺。
站樁時要頂勁虛領,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長。沉肩墜肘、松腕,實際上是要求從肩與肘的放長,肘與腕的放長,使整個手臂得以放長。開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長。
前臂、大臂、小腿和大腿是由骨骼組成的,沒辦法拉長,但連接它們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關節(jié)處都是筋連接的,通過有形的拳架動作套路,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心靜如水,意氣平和,放松的動作配合呼吸,意到氣到,使身體產(chǎn)生拉長的感覺。
隨著動作姿勢的規(guī)范化,引得丹田之氣愈來愈足,這種拉長、發(fā)脹、發(fā)麻、發(fā)沉、如灌水銀的感覺越來越明顯——這就是太極混圓勁的產(chǎn)生。
內勁是內氣充足在外的表現(xiàn),內勁不是拙勁,而是外似非常緩和、柔綿的拳勢引得的內氣散布于身體四肢的鼓蕩。
因此古人把通過規(guī)范的拳架加上意念,配合呼吸,引得體內先天真氣(丹田之氣)在身體各部位鼓蕩的過程,叫煉鐵成鋼的過程。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
由此可以說,專氣至柔只是一個練拳的過程,不是太極拳的終目的。
談太極拳的剛與柔,實際上是談太極拳的陰與陽?!短珮O拳論》的第一句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如把太極拳剛與柔的劃分,用于技擊理論和太極拳原理來總結,“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
說明只有陰與陽相等,即五陰并五陽,剛與柔相濟時,拳才合于太極,方可稱太極拳。
在此之前,實屬軟拳或硬拳,真正的太極拳功夫是經(jīng)過練剛致柔,柔極生剛,剛極又生柔,剛柔呈半,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渾然太極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