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太極拳中一大門派,其太極拳的特點中的大、中、小架一直是很多楊氏太極拳愛好者討論中的謎。楊氏太極拳教學中有很多關于走架的說法,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楊氏拳大、中、小架到底有何區(qū)別
小架便是常說的用架,人們習慣傷稱他為少侯架,中架便是練架,現(xiàn)在人們習慣性的稱為健侯架,這兩架式楊氏太極拳的母架。
小架、中架與大架相比,內容、練法要豐富、復雜得多:同是攬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為一道胸圈;同為三趟云手,小、中架有一開一合、兩開兩合、三開三合之分。
大架改造為一開一合;同為兩趟倒攆猴,小、中架有貓撲、採挒肘靠之變手,大架改造為一翻一開走定勢;同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轆轤、簸箕、傳梭等拳勢變化,大架改造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
同理,將大架減去了小、中架,就會使雀穿枝變手,同時為左右分腳變成轉身蹬腳,簡而言之,大架是見候駕,小架是改造之后的定架。
小架是楊氏拳快架、用架、技擊架,中架是楊氏拳的慢架、練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楊氏拳原有用架、練架基礎上,出于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汰劣(如震足、發(fā)力等)存優(yōu)、普及推廣、改革更新等方面考慮,而形成的楊氏拳新架。
這就是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質。
武術是冷兵器時代的寵兒,楊氏拳用架、練架適應“露禪闖天下,班侯打天下”的需要,是純粹的武技拳學;而楊氏拳大架的問世、“定型”,則標志著楊氏拳從單一拳學向醫(yī)療體育、強身健體、養(yǎng)生怡情、博擊防衛(wèi)等多功能的轉軌。
楊氏太極拳中的小架圈小兒勁堅,動作雖秀美但是難度高,因此區(qū)分楊氏的小、大、中架還需長期的練習摸索。
小架學練難度較大,加之少侯教學循規(guī)蹈矩、死板刻薄,嘗言“祖宗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怎么學的就怎么教……”,學員難以耐受他那種殘酷的訓導方式多敬而遠之,因此,非有特殊機遇、緣分者不能得之,而這正是楊氏拳小架缺少傳人的主要原因。
1925年陳微明《太極拳術》載:“少侯傳田兆麟、尤志學等,許禹生亦從少侯學”;1937年吳圖南《國術概論》載:“少侯傳東潤芳、馬潤之、尤志學、田兆麟、烏拉布”;見著于媒體報導的少侯傳人有田兆麟、吳圖南、顧履平、張虎臣。
若議楊氏拳大、中、小架間有何聯(lián)系?筆者以為三種架別練法不一,功能有別,其實質均為楊氏拳技,只不過各有側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于技擊;中架主功、偏于增長勁力;大架體用兼?zhèn)?、利在普及?/p>
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輝映,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從而組成了完整的楊氏太極拳體系。
小架高難,中架復雜,非悟性風慧者不能學;大架脫胎于中、小架,易于普及人皆可練。大、中、小架恰如三層梯階,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不難登堂入室。依筆者教學經驗而論,三年大架后再學中架,中架一年后再學小架,效果較好。
小架拳速迅捷,動作高難,難在快而不亂;中架拳路過長,拳勢繁復,難在緩而不斷,體力不足者難以支撐,二者均不易普及。我?guī)煆埢⒊枷壬霸裕贻p時在用架、練架上下過苦功,晚年后練的多的還是預架。
走架時應注意兩點
(1)不要走成忽進忽退而應走成如水漂落葉,水流而葉不動
其要領是兩腳在運動轉換中,始終虛實分明,重心平穩(wěn)過渡,兩腳猶如翹蹺板的兩端,身體重心在不露痕跡中由一端潛換至另一端,并要注意重心在前腳時,不得超過前腳的腳后心。
重心移到后腳時,注意其不要超過腳掌的前心,以此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2)不要走成硬進硬退
而要進中寓退,退中寓進。走架在形與意上都要圓。如圈套圈,如環(huán)扣環(huán)。圈者,環(huán)者是掤、捋、擠、按、采、肘、靠,八勁之意在此中互寓、互換、互變之形成。此為走架中勁意流動的竅要。
勁意就是勁之意味,亦即動之潛在趨勢。勁意狀態(tài)應如身披五張弓:兩肩根互撐,兩肘互撐,兩胯互撐,兩膝互撐,背椎與肩根、胯根前后互撐。
總之,體內各種勁意要陰陽同根互寓,以守中和之勢,故日太極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