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紫砂壺以作品質量為依歸
“你這把壺,連最起碼的出水都不順暢,怎么能稱得上是名壺呢?”
日前,在畫家陳華的工作室里邊,收藏家高鵬飛先生的一席話引得滿堂歡笑。高鵬飛是一位玩壺的老手,他手里拿著的這把“仿古壺”,據說是另一位朋友花了幾千塊錢買來送給陳華的,“很可能是名家壺”,結果被高先生當場指出了破綻。
當前,紫砂壺已經成為國內高凈值人群談論最多的收藏門類之一。以2008年的中國嘉德秋拍為肇端,紫砂壺成為一個專業(yè)的細分市場板塊在中國內地也已經有8個年頭。受藝術品市場整體行情及宏觀大環(huán)境影響,去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雖然沒有像往年出現千萬元級別的成交紀錄,但是,一些藏友對紫砂壺的未來價格行情依然滿懷期待。
發(fā)端
“顧景舟熱”拉動投資升溫
從2010年開始,伴隨著一股“顧景舟熱”,國內資本市場掀起了對中國傳統(tǒng)紫砂壺的狂熱追逐。
此后連續(xù)四年,國內拍賣市場上均有千萬元級別的紫砂壺成交。收藏者較為熟悉的是,制壺大師顧景舟和藝術家吳湖帆合作的一把“相明石瓢壺”,在2010年拍出了1232萬元的高價,創(chuàng)下單把紫砂壺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成交紀錄。2011年12月,顧景舟所制的另一套“提璧組壺”在北京保利以1782.5萬元刷新紫砂拍賣的世界紀錄。2013年6月,北京保利推出顧景舟和吳湖帆合作的一把“寒汀石瓢壺”,以1495萬元在單把壺成交紀錄中再創(chuàng)新高。
“顧景舟熱”對中國的紫砂壺市場,發(fā)揮了強烈的傳導效應。在景舟成交價格指數的拉動下,一批在世宜興紫砂名家名作的市場價格,也直線飆升。根據一些媒體的報道,像徐漢棠、汪寅仙、顧紹培、何道鴻等當代名家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也已經被炒到了數百萬元一把。
“從一般交易來看,業(yè)內所稱的國家級大師的作品,目前的價格已經普遍可以去到幾十萬元一把,而省級大師的作品也要幾萬塊。”近年來密切關注紫砂壺市場的高鵬飛對記者說,有些制壺人的作品,價格已經脫離了市場正常發(fā)展的水平,也開始不為購買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