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茗壺經歷幾代藝人傳習形成規(guī)范的制作法則,從形態(tài)結構上基本可分成三大類。
(1)光素器:即方壺、圓壺。
(2)筋文器:即以線縱向,橫向,旋轉分割的壺。
(3)花塑器:即帶有自然裝飾的壺,相互組合貫通,并作為壺的主體。
從制作結構上亦可分:主體和附件。
(1)主體:即壺身、壺口、壺底、壺足、壺蓋、壺鈕(的子)。
(2)附件:嘴(流)、把等。
主體和附件包含著相互間的配置關系,比例關系,外輪廓轉折關系,鑲接手法的明暗緩沖過渡關系,實體與空間所形成的對比關系,舒適實用和藝術欣賞的關系。
紫砂茗壺以完善的功能美,主體造型的視覺美而深受人們喜愛,其關鍵在附件與主體的配置,壺口、壺蓋的配置,壺嘴(流)的形制式樣、底足結構的處理,壺鈕(的子)的大小比例,壺把端握舒適程度等。因此,合理的結構,完美無缺的藝術效果,才能構成紫砂茗壺的特殊造型語言,使其百看不厭。
二、壺嘴:紫砂茗壺的嘴,喻為人的五官之一,它與壺體連接,有明顯界限的稱“明接”。無明顯界限,胥出自然的稱“暗接”。如漢扁壺把,壺嘴與壺身的肩線,側線貫通,形成舒展流暢的造型特色。
(1)壺嘴:稱之為“流”,為注茗而設置。出手通暢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直瀉杯底無聲響,這與壺嘴壁薄、光滑、壺體孔眼、壺嘴眼、壺蓋孔眼有著密切的關系。依據傳統(tǒng)模式可分為: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和流。
一彎嘴:形似鳥啄,俗稱“一啄嘴”,一般為暗接處理。
二彎嘴:嘴根部較大,出水流暢,明接和暗接處理均可。
三彎嘴:源于銅錫壺造型,早期壺式使用較多,明接處理較常見。
直嘴:形制簡潔,出水暢,明接和暗接處理都有。
流形的鴨嘴:源于奶杯造型,一般用于茶器、咖啡具的造型上。
上述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式僅指其基本形,依附于壺體又可在壺嘴上分割筋紋,亦可加飾花塑器方法與壺把相統(tǒng)一。
(2)壺體孔眼:明代多為獨孔,清代中后期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壺一度用球形孔,其孔要求排列整齊,與嘴對正,并依據嘴形而設置。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我們是不是對紫砂壺嘴的形態(tài)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其是到底是曲好還是直好我們還是要看我們愛好者的感受,以及我們平時的使用習慣。我想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種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