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起源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造于一體的陶土工藝品。紫砂壺的原產(chǎn)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地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數(shù)來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不過,紫砂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從此蔚成風(fēng)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fā)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
堯臣、蔡襄、蘇東坡這些大文豪都留下了一些詠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當(dāng)然最講究、最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要數(shù)蘇東坡了。他總結(jié)出“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會不同凡響,更加清醇清遠。到了明代飲茶的方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595年張源撰寫的《茶錄》對沏茶的程序,做了詳盡的介紹: “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湯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兩壺后又用冷水湯滌,使壺涼潔,不則減茶香矣。” 這與今天的沏茶方法沒有什么不同。 烹茶演變?yōu)槠悴?,對茶壺的質(zhì)地要求就相對高了,通過千百年來的實踐,人們發(fā)現(xiàn),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由于紫砂壺能吸收茶葉汁,用的時間愈長,泡出的茶葉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壺也就應(yīng)運而生,制作紫砂壺的高手、名家、大師也就一個個走到歷史的前臺,他們的名字和業(yè)績與紫砂壺的興衰交織在一起。
通常的說法,紫砂壺的創(chuàng)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時的龔春(供春)。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當(dāng)時人稱贊“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短短12個字,令人如見其壺。 可惜供春壺已不得見,現(xiàn)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當(dāng)代宜興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價格也在20萬港幣左右,足見供春壺的藝術(shù)價值多么珍貴。龔春傳時大彬、李仲芬。二人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