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紫砂壺都有哪些特征
清三代紫砂壺特征:
到了清代,紫砂藝術進入了壯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名家有陳鳴遠、邵大享、虔榮、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陳觀候等。值得一提的是名家陳鴻壽(號曼生),他創(chuàng)造了聞名的曼生十八式,作品世稱“曼生壺”,開創(chuàng)了紫砂壺樣一代新風。
另外,名家邵大享以渾厚取勝,創(chuàng)造了魚化龍壺,而此壺的特點是龍頭在傾壺倒茶時能自動伸縮,堪稱鬼斧神工。
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樣比明代更加奇異,同時開始注重器表裝飾,其式樣千姿百態(tài),有仿古銅器造型、仿花果造型等;其裝飾風格也發(fā)展到了頂峰,有泥繪、加彩、浮雕、堆泥、貼花、施釉、攪泥、鏤孔、包漆、包錫、磨光等。
這個時期的紫砂材質常見鋪砂,泥料光彩潤活,手感細滑,如熟豆沙泥,易出包漿,色彩絢麗輝煌;泥料較細,約50~60目,在20倍放大鏡下能看到顆粒狀云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較平整;敲擊后發(fā)出的聲音基本上為“哨哨”的鐵器聲,朱泥例外;造型豐碩多彩,制作精良,不惜工本,充分體現了皇家氣派和豪侈之風;印款均為篆體方印,金石味很濃,一般在底部,蓋內少有,把下印很少見,刻款為鋼刀刻之,在底部,還有楷書刻堂名款。
下面說說康熙、雍正、乾隆3個時期的紫砂壺特點。
康熙時期:紫砂胎上畫琺瑯,畫琺瑯以花卉為主,有彩桃、月季、菊花、葵花、牡丹等,還有龍、鳳、云彩圖案。底款字以琺瑯彩題寫“康熙御制”楷書,有黃、藍兩色,藍釉款加白釉底,式樣為大方章或大圓章,均帶框。
雍正時期:胎體較松,先罩一層雞黃釉或藍色寶石釉,再進行彩繪,以牡丹為主,壺型以瓜果型為多,并在花蕊、葉紋、壺嘴口、頸口、壺底邊勾金粉。底內蓋無邊框“雍正御制”方章。
乾隆時期:多以本朝年號為款識,也有個人款識,器物繁多,有琺瑯彩、描金、粉彩、泥繪、淺雕等等,并有天子切身題詩、詞。
“文革壺”是炒概念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珍藏市場上開始有人炒作名為“文革壺”的紫砂壺,據說這類壺有3個特征:一是使用沒有燒到溫度的普通紫泥;二是做工極其粗拙,甚至口頸處還有用刀痕跡;三是壺身有領袖頭像或陶刻有革命詩詞等。對此,一些紫砂專家談了幾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