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著一把小小的紫砂壺其實是有幾個組成部分的,其中包括壺底、壺蓋、壺把、壺嘴、壺鈕。每一個組成部分的制作工藝不同,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完成每一個工藝才能得到一把好壺,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每一把壺的工藝流程吧。
制壺工藝—紫砂壺壺底
壺底:壺底足也是構(gòu)成造型的一個主要部分,底足的尺度和形式處理,直接影響造型視覺的美觀。壺底大致可分為一捺底、加底(足圈)、釘足三種。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兩種。直方挺直造型的壺宜用明接,圓韻渾樸的造型宜用暗接處理。
(1)一捺底:紫砂茗壺?zé)梢驘o釉、故無燒成粘缽之慮,制作省工省時,用一捺底處理圓器造型干凈利索,簡練靈巧。
(2)加底:在壺身成型時加一道足圈,并用脂泥復(fù)合嵌接,亦稱“挖足”。加底、腳圈應(yīng)視主體造型而設(shè)置,用復(fù)子和勒子工具加工處理,亦有借鑒花盆底足處理手法,在方壺上采用挖出“犴門”有扁梯形托榫足等。
(3)釘足:它源于銅器鼎足,用釘足支架壺體,穩(wěn)而不滯,透出靈氣。型制大小,釘腳高、矮、粗、細宜視主體而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圓器一般用三支釘足。
制壺工藝—紫砂壺壺蓋
壺蓋:紫砂壺以其里外都不施釉的特點,蓋與壺體能一起燒制,以達到成品壺蓋直緊、通轉(zhuǎn)、防塵、保溫的要求和作用。主要形式有壓蓋、嵌蓋、截蓋三種。
(1)壓蓋:亦稱“完蓋”。壺蓋覆壓于壺口之上的樣式,其邊緣有方線和圓線兩種,均與壺口相呼應(yīng)。與口置平的泥片稱“座片”,彎起泥片為“虛片”,壺口泥片稱“坨子”,壺墻的泥圈為“子口”,幾個部位及轉(zhuǎn)折過渡用脂泥鑲接,潤合貼切、渾若天成。壺蓋稍大于壺口之外徑的俗稱“天壓地”,以適應(yīng)功能和視覺的要求。
(2)嵌蓋:嵌蓋是壺蓋嵌于壺口內(nèi)的樣式,并與壺身融于一體。有平嵌蓋與虛嵌蓋之分,能達到“準縫如紙、發(fā)之隙”者屬上品。平嵌蓋口與壺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時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縮一致,僅有“紙、發(fā)之隙”,有圓形、方形、異形、樹樁形等。虛嵌蓋與壺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狀,形制規(guī)整??诓恳匝b飾線處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結(jié)構(gòu),與平嵌蓋手法相似,以嚴密、精縫、通轉(zhuǎn)為上。
(3)截蓋:這是紫砂壺特有的一種壺蓋樣式,以壺整體截取一段作壺蓋而故名。其特點是簡潔、流暢、明快、整體感強。制成后蓋與口不僅大小合適,而且外輪廓線互相吻接,絲嚴合縫,故技術(shù)要求較高。有截蓋、克截蓋、嵌截蓋之分。
制壺工藝—紫砂壺壺把
壺把(柄):為便于握持而設(shè)置。源于瓷執(zhí)壺條形壺把的稱“柄”。壺把置于壺肩至壺腹下端,與壺嘴位置對稱、均勢。具體可分端把、橫把、提梁三類。
(1)端把:亦稱“圈把”,其使用方便,變化豐富。把、口、嘴三點呈水平、對稱。垂直形式安置,具端莊、安定的效果。
(2)橫把:源于砂鍋之柄,以圓筒形壺居多。
(3)提梁:從銅器及其他器形吸取而來的壺式,除提梁的大小與壺體協(xié)調(diào)外,其高度以手提時不碰到壺蓋的鈕為宜,有硬提梁、軟提梁兩種,光素器、花塑器都有,變化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