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貞子的文獻記載
女貞子始載于東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本草綱目》記載:"此木凌冬青翠,有貞守之操,故以女貞狀之……近時以放蠟蟲,故俗稱為蠟樹。"
《本草經(jīng)疏》載:"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本草述》載:"女真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由腎主肺,并以淫精于上下,下獨髭須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
《本經(jīng)逢原》載:"女真,性稟純陰,味偏寒滑,脾胃虛人服之,往往減食作瀉。"
《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書中所載女貞及附圖均指本種,說明古今用藥是一致的。
中藥名:女貞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
性味:甘,苦,平。
歸經(jīng):肝;腎經(jīng)。
功效分類:補益藥。
功效:補益肝腎,清虛熱,強腰膝,明耳目,烏須發(fā)。
藥(毒)理學:女貞子對動物毒性很小,兔1次服新鮮成熟果實75g,無中毒現(xiàn)象。
主治: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遺精;耳鳴;須發(fā)早白,骨蒸潮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克;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敷膏點眼。
主治:頭昏目眩;腰膝酸軟;遺精;耳鳴;須發(fā)早白;骨蒸潮熱;目暗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