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蒺藜生物堿及水溶部分均能抑制大鼠小腸的運動,與乙酰膽堿表現(xiàn)拮抗。植物提取物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的生長。植物中含有毒性劑量的亞硝酸鉀(實際上植物只含硝酸鉀,吃入體內(nèi)后,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鉀);可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chǎn)生窒息。
蒺藜的功效
【性味】苦辛,溫。
《本經(jīng)》:"味苦,溫。"
《別錄》:"辛,微寒(一作’溫’),無毒。"
《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歸經(jīng)】入肝、肺經(jīng)。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肝、腎三經(jīng)。"
《本草經(jīng)解》:"入足厥陰肝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散風,明目,下氣,行血。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瘰疬。
《本經(jīng)》:"主惡血,破癱結積聚,喉痹,乳難。"
《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zhèn)?,肺痿,止煩、下?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
《藥性論》:"治諸風疬瘍,破宿血,療吐膿,主難產(chǎn),去躁熱。"
《日華子本草》:"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并墮胎。"
《本草圖經(jīng)》:"主痔漏,陰汗,及婦人發(fā)乳,帶下。"
《綱目》:"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
《會約醫(yī)鏡》:"瀉肺氣而散肝風,除目赤翳膜,肺癰,乳巖,濕瘡。"
《本草再新》:"鎮(zhèn)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散濕破血,消癰疽,散瘡毒。"
《南京民間藥草》:"治紅白痢疾。"
《江蘇植藥志》:"治脅痛,療諸瘍,去風活血。"
總結: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蒺藜的功效與作用都有哪些了吧。蒺藜是常見的一種中藥,在醫(yī)學中的應用也很廣泛,但是蒺藜有著些毒性,所以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到相關的宜忌事項,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