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誤區(qū),關節(jié)炎是老年人才會出現(xiàn)的問題,其實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由于平時不注意保養(yǎng),也會出現(xiàn)關節(jié)炎的癥狀!尤其是現(xiàn)在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患者越來越多,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怎么辦呢,有哪些治療的方法呢,一起來看看中醫(yī)調理對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吧!
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哪些方法
針灸是中國具特色的療法之一,很多的人對于針灸不是那么的了解,很多人或許會想,針扎在身上難道不疼嗎?中醫(yī)又是怎么準確的找到穴位的呢,趕緊來看看下面詳細的介紹吧!
(1)針刺療法
療法①
a.取穴:主穴,以關節(jié)竄痛、游走不定為主之行痹,取膈俞、血海;以關節(jié)酸痛重著為主之著痹,取足三里、商丘;以關節(jié)冷痛且劇、遇熱痛減為主之痛痹,取腎俞、關元;以關節(jié)紅腫且脹,熱痛為主之熱痹,取大椎、曲池。配穴,肩部加肩FDA1、肩FDA2、俞;肘部加曲池、合谷、外關、肩井、尺澤;腕部加陽池、外關、陽溪、腕骨;背部加水溝、身柱、腰陽關、夾脊;髀部加環(huán)跳、居FDA2、懸鐘;股部加秩邊、承扶、風市、陽陵泉;膝部加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踝部加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b.手法:行痹、熱痹以瀉法為主,痛痹、著痹以平補平瀉為主。
療法②
a.取穴: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陽、筋縮、肝俞、腎俞、委中、太溪。上肢病變加天宗,下肢病變加秩邊。配穴,上肢病變加肩FDA1、曲池、陽溪、陽谷、陽池、八邪,下肢病變加內外膝眼、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昆侖。
b.手法:寒濕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濕熱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后淺徐疾瀉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氣血虧虛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加足三里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淺刺。每3天1次,10次為1療程。
療法③
a.取穴:主穴取曲池、外關、合谷、中渚、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足臨泣。配穴:肩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肩三針、臂。肘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手三里、曲池。腕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陽池、腕骨、陽溪。指(趾)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八邪、后溪(大都 八風)。髖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環(huán)跳、秩邊、居FDA2。膝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血海、膝眼、委中。踝關節(jié)疼痛較甚加太溪、解溪、丘墟。
b.手法:均以平補平瀉手法。針后亦可接電針儀,留30分鐘;或用艾炷直接灸5~7壯。
療法④
a.取穴:華佗夾脊穴、大椎、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腎俞。
b.手法:先取背部華佗夾脊穴,從第一胸椎排刺至第二腰椎,左右間隔交替針刺,然后取大椎、腎俞,后取四肢穴位。選用30號1.5寸毫針,進針得氣后于針柄上插入1.5~2cm 艾段,并將艾段點燃,待艾條燃盡后取針。四肢穴做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