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現(xiàn)代人來說,可能常常會聽說“斷食”這個詞,尤其是身材超重的人,可能會通過這種方式減肥。目前,在日本,有一個“16小時斷食”可以降低疾病患病率,有益身體健康的說法,那么這個說法真的靠譜嗎?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下16小時斷食法科學嗎。
“16小時斷食”的方法,是諸多保健方式中的一種,簡單點說,也就是在今天的后一餐,到明天的第一次之間,保證16小時不吃任何食物。除去這16小時的時間,大家可以正常進食。這個方式源自于一名醫(yī)生,他叫做青木厚,為此他還創(chuàng)作了一本《空腹才是強的藥》的暢銷書籍。
“16小時斷食”是怎么來的?
青木厚是一名醫(yī)生,主要負責生活習慣領域,當他的年齡達到40歲的時候,卻被確診患有舌癌。因為它本是一名醫(yī)生,所以患癌前對于飲食較為關注,但常常會出現(xiàn)過量飲食的習慣。不過好在盡早發(fā)現(xiàn),及時進行了手術,將體內(nèi)的癌細胞去除。
不過在舌癌治愈好后,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出現(xiàn)過量進食的情況,于是就在研究如何健康飲食。終他總結出一個“16小時斷食”的觀念,而這個觀念,與大家所接受的“一日三餐”是相互違背的。但是這位醫(yī)生表示,堅持“一日三餐”,內(nèi)臟可能得不到充足的休息。
為什么“一日三餐”,會導致內(nèi)臟得不到休息?
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只要食物咽下去就結束了吃飯。但事實上,我們雖然進食的動作停止,但是內(nèi)臟需要消耗大量時間消化食物,其中就包括胃部、小腸、大腸、肝臟。內(nèi)臟將攝入的食物完全消化,通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按照“一日三餐”的標準進食,此時的食物可能還存在于胃部、小腸內(nèi)。而我們的胃部具有伸縮性,就算上一頓的食物還存在于胃部,同樣還可容納食物。但這種情況,導致內(nèi)臟一直在工作,得不到充足休息時間,此時就會出現(xiàn)過量飲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