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許多陳式太極拳的教學(xué)光碟其中包括一些大師的演練,把很多的跳躍動作進行了刪減,或者是改動.
我認為,陳式太極拳的跳躍動作具有其他任何拳種不具備的非常獨特的風格和堪稱陳式太極拳實用技擊為經(jīng)典部分的內(nèi)涵。
掌握這些跳躍動作決非易事。正因為陳照奎師傅當年正值盛年,才得以使這套拳架在他的鼎盛期給人們留下了范本,也直到凌老師去世之后,我才理解他為什么以80多歲的高齡還要勉為其難地去完成這些跳躍動作而不作刪改。
他常說:“在我這里少了一個,到你們到我這個年齡跳不了,再教學(xué)生就變成了少了兩個,學(xué)之不易,保全更難。”
我們同樣可以以各種各樣的理由對陳式太極拳“創(chuàng)新”,“改編”,但是,把這套拳原原本本地留給后人,才有可能讓子孫后代把陳式太極拳傳承下去。
陳式太極拳跳躍性的原因
1、跳躍是近戰(zhàn)攻擊的需要
陳式太極拳作為一種道家思想貫穿始終的武術(shù),充滿了道家“無為”、“道法自然”、“有無相生”、“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辯證法,主張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注重意識境界的修煉。
但太極拳畢竟是一種武術(shù),在面對對手先發(fā)制人的攻擊時,你必須要有具體的方法和實在的動作才能引敵、化敵,才可能后發(fā)制人。
太極拳的攻擊,因其后發(fā)的原因常常在被動中迎敵,這被動要轉(zhuǎn)化為主動,就要求后發(fā)先至。“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而有力的攻擊方式就是近戰(zhàn)。
2、跳躍是為了“合”
拳經(jīng)里講“引進落空合即出”,“誰先合,誰先贏”。什么叫“合”?
在通常的拳擊比賽中,拳手互相揮拳如雨,真正能命中的,其實只占少數(shù),有威脅地擊倒對手的,更是少之又少。
這樣的例子見之于跆拳道、空手道等等。而太極拳的攻擊與防守是密不可分的,防守就是進攻的開始,而進攻又包含著防守的動作。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引自王宗岳《太極拳論》)。
太極拳的“合”,是指在判斷出對手攻擊,并待對手攻擊的定勢已經(jīng)形成,出拳,出腳的軌跡、方向已不可改變。
充分利用對手這種攻擊的可判斷性和不可更改性,“舍己從人”,放大對手的攻擊趨勢,順勢改變對手的攻擊方向。
這就是所謂“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引自《道德經(jīng)》)
3、跳躍增加了攻擊的點、面
陳式太極拳雖然講究近戰(zhàn),但由于運用了各種的跳躍,也解決了攻擊較遠距離的敵手的問題,采用了見遠不見高的躥步跳,如二路拳第十八式的“飛步拗彎肘”。
雖然講求“拳走低架”,有仆步、雀地龍等下三路的動作,但是也有原地旱地拔蔥、翻身蓋頂、拳肘下砸的騰空躍起,如二路拳第十六式“翻花舞袖”。
跳躍動作使攻擊點面成與身體交叉狀,指上打下,防下我就躍起,猶如油錘灌頂從天而降。
“二起腿是上躍法……左右二腳相繼一齊離地四五尺而躍起也二足連環(huán)起,全身躍半空”,“何謂跌岔?身從空中跌下,兩腿岔開,方為跌岔”,“青龍出水是直進平縱法,左足隨右足向前飛縱”……
陳鑫《太極拳論》對這些跳躍動作曾有詳細的記錄,但現(xiàn)在已沒有多少人在演練中完成這些動作。
4、跳躍要“分虛實”
陳式太極拳的跳躍,仍然具有一動無有不動、周身一家,躍起要輕松,落地要松沉的特點。
“自由架勢懶龍臥”,就是指落地生根,如板上釘釘。落地的同時即是攻擊的開始,也是合住對手的“中定”。
因此,跳躍要分虛實,兩腿先后躍起,兩腳疊次落地,在跳起時利用腿的帶動空中轉(zhuǎn)換方向。
“擰腰轉(zhuǎn)脊與旋踝轉(zhuǎn)膝”,落地后兩腿分虛實,隨即可以虛轉(zhuǎn)實,實變虛,對已經(jīng)被控制的對手發(fā)起攻擊,這樣的攻擊具有百發(fā)百中的威力。
為了在瞬間使實腳落在實處,虛腳不失控制,先著地的腳要震腳,“右腳跺地如金石聲,以跺敵人之足”(陳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