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象征,是武術的精華中的精華。它自身的獨特特點,深深的影響著眾多的武術愛好者們。太極拳拳所謂是家喻戶曉的拳術,乃至發(fā)展到國外,可見太極拳的博大精深。練習太極拳成為了時尚。
掌握太極拳中的技擊技能也是比較的獨特的技擊方式。
武術中取勝有兩種方法:
—種是不斷加大自己的力量。較技之時,我的力量總比對方大,自己當然就是勝利者。這是常法,比較簡單,也容易理解。
另一種不是常法,即不斷減少自己的力量,使自己變得松柔,使對方有力無處用,這不是簡單地逃跑,而是用引進落空的方法,使對方找不到可以進攻的靶子,消除了對立面。凡用拳、腳,如果沒有較硬的對象,就喪失了施展功夫的條件,無用了。這是太極拳以柔克剛,引進落空的方法。
這里說的兩種方法,區(qū)別大概就是外家拳和太極拳的根本差別。
一種誤解
今有人,一聽說太極拳要主張松柔、柔化,就不以為然,以為松柔了,就沒有技擊的作用了。這是誤解。我們說以柔克剛,引進落空,主要是指化勁時的誘敵深入,才說了太極拳的技擊的一半。
還有一半,是舍去了硬力,真正松柔之后:通過沉氣、沉勁,能產(chǎn)生強大的爆發(fā)勁,在我獨知人的聽勁條件下,能隨時找準、控制對方之重心,給予殲滅性打擊,如果不愿丟力,沒有真正松柔,就不會有沉勁,發(fā)勁就不會驚人,對于別人能發(fā)出更大的爆發(fā)勁,就不相信,不知者,不為過,算誤解。
太極拳誤在一個拳字上
太極拳的指導思想源于老子《道德經(jīng)》,如果不明本源,違反了拳譜的教導,很容易進入誤區(qū),將太極拳練成外家拳,甚至變成體操,勞而無功,連繼承都說不上,更不要說趕上或超過前人了!
拳,在正常人的思考中,就是手法、腿腳,可以進行技擊的武術。
其取勝的條件,是速度快與氣力大。于百年來,氣力大的人,一直被歌頌著,如說某某為大力士,有神力、有神勇,力能舉鼎,水滸上有倒拔楊柳的魯智深,史記上有力拔山兮的楚霸王。
這些都是贊揚的外家拳
歌頌氣力小的詩文、成語,不知有沒有?深望讀者有以教我。比如說:你這個人力氣小得可敬可愛,難能可貴,小得全省、全國第一,等等。
這多么反常!然而這才是在表揚太極拳。
如果說外家拳追求氣力大,太極拳卻先要學會氣力小。“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輕,就是氣力小。
在一般人心目中,總是相信氣力大才是拳。氣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學太極拳的人,就還是主張要練些氣力,才會有用,才能保險。還說什么“要想四兩撥千斤,必須練就千斤力”。這兩句話,前后矛盾,后一句就否定于前一句。既然四兩能撥千斤,何必還要辛辛苦苦去練成千斤力之后再來撥,這不是大大地浪費嗎?既承認四兩就能撥千斤,練就千斤力來做被撥的對象嗎?有這個必要嗎?不是多此一舉嗎?骨子里還是沒有忘記要氣力大才是拳啊?
對太極拳要追求氣力小,對四兩可以撥千斤,很多即使正在學太極拳的人,實際上也是不相信的。
太極拳能做到“引進落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正是以柔克剛、以輕制重的四兩撥千斤的具體表現(xiàn),根本不是要練就千斤力才能做到的事。要人小知我,就更非氣力極輕極小不可,練就千斤力,八能成為被人知的對象和挨打的靶子。
所以,我說太極拳誤在一個拳字上。
如果我們將太極拳稱為太極軟功或太極軟彈功,那就名實相符,目的明確;說明絕非練力斗力,硬推硬打,爭頂牛冠軍的事,肯定就不會發(fā)生,將太極拳練成外家拳或體操的錯誤,也就會大大地減少了。
前人認為太極拳是一種道法,是通過學習太極拳來全面提高人的質(zhì)量,包括體質(zhì)的健全、思想水平、審美意識等精神境界的提高,可以說人生該具備的種種優(yōu)良品德,都可以從中獲得;功夫有了成就,也即自我完善,人的塑造成功。太極拳是一門為人處世幾乎無所不包的大學問。高妙的技擊功夫,僅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已。僅僅稱之為拳,不僅儀容易與他家拳法相混、相等,使人誤入歧途,也是小看了太極拳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