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虛實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論是太極,或者其他競技運動,都講究虛實結合,這樣一來可以迷惑對手,從心理上進一步將對手打敗。
那么,在太極拳中,何為“虛”,何為“實”,當中哪個更重要?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太極拳論有“一虛三實”的說法。即:心虛,丹田實,腰勁實,腳根實。
心虛
就是心靜,一無所有,而無雜念也。當排除一切雜念后,就能全神貫注地練拳。心虛之人能胸懷若谷,氣度宏偉。這里的一無所有預示著無中生有。
心虛有利于練習者冷靜思考,思維清晰,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同時可以使自己運氣順暢,動作自然。
虛則心靜,心靜則意專,意專方可練拳。一虛則四體皆虛,但不排斥三實,即丹田實,腰勁實,腳根實。這是虛與實的辯證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只有做到一虛三實,則才能突出一個整字,或者理解為透。足跟實,那是力產生的源頭。腰勁實,這是力傳導的樞紐。丹田實,它是產生力的發(fā)動機。
四體皆虛才能達到真正的緊,這個緊的基礎和前提是松。心靜意專,才能做到精神集中,勁力才能整齊劃一,才能體現出真正的精氣神。
足跟實
力量產生于腳,腳是力的源泉。源泉必須要充實。足跟怎么實?兩腳撲地才能實,怎么兩腳撲地,十趾內扣抓(撲)地則足跟自然實。
腰勁實
腰,是我們發(fā)力的源泉,腰弱則上肢力量無法施展,所以切記注重腰部力量的練習。
腰要實,但關鍵點是要活、靈,因為它是樞紐,如果不活,不靈,就會上面的下不去,下面的上不來。 練拳的目的之一就是活,靈活,放松的目的之一也是靈活,而全身的靈活在于腰。
拳論說有不得機,不得勢處,腰腿求之。 就是說,行拳走架,推手散打,被動,挨打,失去主動先機,都要從自身腰腿上去找毛病。只有腰腿靈活,才能虛實變換。作為軸心運動的腰部旋轉必須松沉直豎,做到塌腰、直腰,同時要注意腰胯分離,從而達到腰勁實。
丹田實
丹田是力產生的發(fā)動(電)機。丹田實則氣足,氣足則力足。丹田朽則氣不充,氣不充則力不足。如何做到丹田實?一曰聚 ,二曰運。丹田氣就是通過一聚一運而得的。 聚 ,就是一個小周天;運,就是一個大周天。 我們練內家拳時刻要使丹田氣充盈,合而不流。通過練拳達到內外氣合一。外氣者呼吸之氣,內氣者,丹田之氣。一呼一吸,一開一合,虛實互換。
劉文華先生曾經說過:丹田者,陽元之本,氣力之府也。欲精技藝必健丹田。丹田就是一個發(fā)動機,一個銀行。
總之,心虛則四體皆虛。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中實。
太極拳講究“輕沉兼?zhèn)?rdquo;、“虛實分明”。這是行拳走架保持自身平衡的基本需要,也是太極拳莫測高深的技擊法的基本要素。王宗岳提出:“左重側左虛,右重則右杳”。歷來人們對這條拳論的理解比較含混,解釋也不盡人意。這是因為對于太極拳的“輕沉”、“虛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作者根據研習陳式太極拳30多年的心得體會,在這里嘗試給其一個明確的定義和內涵,是否完整準確,愿意求教各位太極拳同仁和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
太極拳的“輕沉兼?zhèn)?rdquo;指雙手而言;太極拳的“虛實分明”指雙腳而言。“輕沉”亦可作“ 輕重”。因此有“上分輕重,下分虛實”之說。
那么在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和技擊動作中,如何界定兩手的輕重呢?定義如下:
一、雙腿分撐全身重量時,上升手為輕,下降手為重。如“披身錘”、“白鶴亮翅”的后定式時,左手在下為重,右手在上為輕。
二、兩手平行隨身體左右轉動時,身向左轉則左手為重邊,右手為輕。如“金鋼搗碓“第二個動作雙手平行右捋;“前趟拗步”轉第二“斜行”雙手右捋。這時皆身向右轉,則右手為重,左手為輕。
三、單腿支撐全身重量時,對應手為重。(左腿對應右手,右腿對應左手.)如“金剛搗碓”、“金雞獨立”左腿承重為實,則右手為重。單腿貼地鏟出時,另一只腿為獨立承重腿為實。
有了兩只手的“輕重“,重要的是要分出兩只腳的“虛實”來.兩腳的“虛實”比較容易界定:重心偏重于哪只腳,或完全放在哪只腳上,哪只腳即為“實”,另一只腳則為“虛”,手重者,腳虛;手輕者,腳實。
現在我們就可以來驗證前輩大師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嚴密性。注意:這時“重”與“沉”同解,“杳”與“虛”同解。無論哪家太極拳,哪門哪派,哪一招哪一式都將毫無例外地符合這一原則。練拳者覺得自身別扭,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推手中失機失勢,站立不穩(wěn),也必定是違背了這一重心學說。
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處處驗證這一重心學說的科學性和廣泛性。你平時走路,抬左腳,左手必揮下;起右腿,左手必向上。就因符合“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才有你的平衡和瀟灑。比如說你右腿在前,踩中了一塊西瓜皮,身體迅速前俯,右腳負重前滑。這時如果你本能的舉起左手,那么左手上升為輕,而此刻左腳已虛,不符合重心原理,你必摔倒無疑;如果你在緊急情況下的反應是右手揮起,那么必定有助于你重心迅速前移,符合“右重則右杳”的原則,則跌一跤的尷尬,瞬間便可解除。君不見滑冰運動員往往一只腳負重長距離滑動,而他同側的手必定高高舉起,就是因為也要符合同樣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