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圖 十二經絡圖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于消化系統(tǒng)非常重要的穴位。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消化系統(tǒng)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癥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fā)聲無力,發(fā)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鄲溃虼烁又叵到y(tǒng)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zhèn)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癥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出現以上所述的癥狀,請刺激位于胃經上的穴位,癥狀就會有顯著的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huán)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于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fā)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于胃(會上脘、中脘),絡于脾。
外行的主干: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jié)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某些病癥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本經穴位:承泣 四白 巨髎 地倉 大迎 頰車 下關 頭維 人迎 水突 氣舍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伏兔 陰市 梁丘 犢鼻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下巨虛 豐隆 解溪 沖陽 陷谷 內庭 厲兌
(1) 承泣 ST1 Chéng qì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
[配伍] 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
[附注] 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
(2) 四白 ST2 Sì bái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主治] 目赤痛癢,目翳,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頭痛眩暈。
[配伍] 配陽白,地倉,頰車,合谷治口眼歪斜;配攢竹治眼瞼(目閏)動。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
(3) 巨髎 ST3 Jù 1iáo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口眼歪斜,眼瞼(目閏)動,鼻衄,齒痛,唇頰腫。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 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
(4) 地倉 ST4 Dì cāng
[定位] 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口歪,流涎,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頰車、合谷、治口歪、流涎。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附注] 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
(5) 大迎 ST5 Dà yíng
[定位] 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面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主治] 口歪,口噤,頰腫,齒痛。
[配伍] 配頰車治齒痛。
[刺灸法]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 頰車 ST6 Jiá chē
[定位] 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主治] 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配伍] 配地倉治口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平刺0.5~l寸。
(7) 下關 ST7 Xià guān
[定位] 在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深層為下頜神經。
[主治] 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歪斜。
[配伍] 配翳風治耳疾。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8) 頭維 ST8 Tóu wéi
[定位] 在頭側部,當額角發(fā)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穎支。
[主治] 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目閏)動。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配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l寸。
[附注] (l)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9) 人迎 ST9 Rén yíng
[定位] 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軟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深層為交感神經干,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咽喉腫痛,氣喘,瘰疬,癭氣,高血壓。
[配伍] 配大椎、太沖治高血壓。
[刺灸法]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附注] (l)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 (2)《甲乙》:禁不可灸。
(10) 水突 ST10 Shǔi tū
[定位] 在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軟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fā)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干。
[主治] 咽喉腫痛,咳嗽,氣喘。
[配伍] 配天突治咳嗽、氣喘。
[刺灸法] 直刺0.3~0.8寸。
(11) 氣舍 ST11 Qì shě
[定位] 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咽喉腫病,氣喘,呃逆,癭瘤,瘰疬,頸項強。
[配伍] 配水突治癭瘤。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 缺盆 ST12 Qūe pén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疬。
[配伍] 配肺俞治咳嗽。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3~0.5寸。
[附注] 《圖翼》:孕婦禁針。
(13) 氣戶 ST13 Qì hù
[定位] 在胸部,當鎖骨中點下緣,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布處。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
[配伍] 配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 庫房 ST14 Kù fá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1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一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
[配伍] 配屋翳治胸肋脹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 屋翳 ST15 Wū yì
[定位] 在胸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二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 配天宗治乳癰。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 膺窗 ST16 Yìng chuā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3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第三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肋脹痛,乳癰。
[配伍] 配屋翳治乳癰。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 乳中 ST17 Rǔ zhōng
[定位] 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
[附注]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志。
(18) 乳根 ST18 Rǔ gēn
[定位] 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當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解剖] 在第五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干。
[主治] 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
[配伍] 配少澤、膻中治乳癰;配少澤、足三里治乳少。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 不容 ST19 Bù róng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6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探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病。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20) 承滿 ST20 Chéng mǎ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l寸。
(21) 梁門 ST21 Liáng 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八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
[配伍 ] 配梁丘、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2) 關門 ST22 Guān 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
[配伍] 配足三里、水分治腸鳴腹瀉。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3) 太乙 ST23 Tài yǐ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八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胃病,心煩,癲狂。
[配伍] 配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4) 滑肉門 ST24 Huá ròu mén
[定位] 在上腹部,當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九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胃痛,嘔吐,癲狂。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5) 天樞 ST25 Tiān shū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脹腸鳴;配氣海治繞臍痛;配上巨虛,下巨虛治便秘、泄瀉。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l)大腸的募穴;(2)《千金》孕婦不可灸。
(26) 外陵 ST26 Wài líng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腹痛,疝氣,痛經。
[配伍] 配子宮、三陰交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27) 大巨 ST27 Dà jù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泄。
[配伍] 配中極、次髎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28) 水道 ST28 Shuǐ Dào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痛經、不孕。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29) 歸來 ST29 Guī lái
[定位] 在下腹部,當臍中下4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配三陰交、中極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30) 氣沖 ST30 Qì chōng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當臍中下5寸,距前正中線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jié)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配伍] 配氣海治腸鳴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沖脈所起。
31) 髀關 ST31 Bì guān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髖時,平會陰,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解剖] 在縫匠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深層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伍] 配伏免治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2) 伏兔 ST32 Fú tù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解剖] 在股直肌的肌腹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
[配伍] 配髀關、陽陵泉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2寸。
(33) 陰市 ST33 Yīn shì
[定位] 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
[配伍] 配足三里、陽陵泉治腿膝痿痹。
[刺灸法] 直刺 l~l.5寸。
(34) 梁丘 ST34 Liáng Qīu
[定位]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 l~1.2寸。
[附注] 足陽明經郄穴。
(35) 犢鼻 ST35 Dú bí
[定位] 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解剖] 在髕韌帶外緣;有膝關節(jié)動、靜脈網;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腓總神經關節(jié)支。
[主治] 膝痛,下肢麻痹,屈伸不利,腳氣。
[配伍] 配陽陵泉、足三里治膝痛。
[刺灸法] 向后內斜刺0.5~l寸。
(36) 足三里 ST36 Zú sān lǐ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贏瘦。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配內關治嘔吐;配氣海治腹脹;配膻中、乳根治乳痛;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痹痛;常灸天里可養(yǎng)志保健。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l)足陽明經所人為“合”。 (2)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3)參考資料:a.據報道,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和手三里,觀察發(fā)現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yōu)槌诰?,并可解除幽門痙攣。 b.據報道,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里、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c.據報道: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里,發(fā)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都有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在針后12小時增加顯。 d.據報道:針刺家兔的“足三里’、“大推”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
(37) 上巨虛 ST37 Shàng Jù Xù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
[配伍] 配足三里、氣海治便秘、泄瀉。
[刺灸法] 直刺 l~2寸。
[附注] 大腸經下合穴。
(38) 條口 ST38 Tiáo Kǒu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中;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
[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39) 下巨虛 ST39 Xià Jù Xù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9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解剖] 在脛骨前肌與趾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脛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天樞、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注] 小腸經下合穴。
(40) 豐隆 ST40 Fēng lóng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解剖] 在趾長伸肌外側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脈分支;當腓淺神經處。
[主治]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風池治眩暈;配膻中、肺俞治痰多咳嗽。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陽明經絡穴。
(41) 解溪 ST41 Jiě Xī
[定位]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解剖] 在拇長伸肌膜與趾長伸肌脛之間;有脛前動、靜脈;淺部當腓淺神經,深層當腓深神經。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配伍] 配陽陵泉、懸鐘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0.5~l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行為“經”。
(42) 沖陽 ST42 Chōng Yáng
[定位] 在足背高處,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解剖] 在趾長伸肌腱外側;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當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第二支本干處,深層為腓深神經。
[主治] 口眼歪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病,足痿無力。
[配伍] 配大椎、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 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過為“原”。
(43) 陷谷 ST43 Xiàn gǔ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第二跖骨間肌;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
[主治] 面目浮腫,水腫,腸鳴腹痛,足背腫痛。
[配伍] 陷谷、上星、囟會、前頂、公孫、治卒面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足陽明經所注為“輸”。
(44) 內庭 ST44 Nèi tíng
[定位] 在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布有腓淺神經足背支。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配伍] 配合谷治齒痛;配地倉頰車治口歪。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溜為“滎”。
(45) 厲兌 ST45 Lì duì
[定位] 在足第2趾末節(jié)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鼻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
[配伍] 配內關、神門治多夢。
[刺灸法] 淺刺0.1寸。
[附注] 足陽明經所出為“井”。